案例概况
周六凌晨三点半,熟睡中的辅导员接到学生电话,称晚上寝室四人跑到江边吃烧烤,室友小刘喝了酒爬上长江大桥栏杆,自言自语不想活了要跳江,并大声呵斥不让同学靠近。后经了解,小刘是因为家庭突遭变故,其父在工地干活时意外去世,母亲也生病住院。
案例定性分析
该案例属于因家庭突发变故引发学生心理危机并出现行为异常的学生突发安全事故。
案例关键点
1、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及时联系家长,求助于校方和警察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2、了解学生事发的真实原因与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学生温暖与关怀,稳定学生情绪。
3、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目前所遇困难并进行心理疏导。
案例解决思路与实施方法
1、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接到电话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并叮嘱小刘身边的同学稳住小刘情绪,同时立即报警求助于警方尽快到场援助。将学生情况及时上报校方领导,通知小刘家属或者最好的朋友到场,进行第一时间的现场援助,共同保证小刘生命安全。
2、全天候陪伴,关注学生动态。让学生干部和舍友主动接近小刘,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其进行特别关注和照顾,安排班干部和舍友分工做到24小时都有人陪伴,确保小刘不出现意外情况。
3、谈心谈话,了解基本情况。待小刘情绪稳定后及时与其进行谈话交流,告诉他不能因为家庭突发意外事件而过度忧虑甚至放弃生命。事情既然发生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鼓励他振作起来,尽快从这件事中走出来,积极投入学习。
4、家校联动,共筑安全防线。由于小刘父亲已经因意外去世,母亲生病住院不方便联系,可以联系小刘其他亲人,如比较亲近的哥哥姐姐,告知小刘目前情况,力所能及地从物质、精神等方面给与小刘关心和帮助,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5、借助学校力量,为学生积极争取资助。启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指导小刘申请学校临时困难救助以及学校每年度的资助项目,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实际关怀。为小刘积极争取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小刘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6、案例建档,及时跟进。根据小刘情况建立心理档案,做好后续跟进,持续关注并记录小刘心理状态变化情况,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7、寻求专业帮助,加强心理疏导。对于小刘当前处于的心理焦虑状态,除了通过谈心谈话缓解其压力外,为防止小刘焦虑心理转变为心理疾病,还应当积极联系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意见,从专业的角度对小刘进行心理干预,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8、成立帮扶小组,持续关注学生动态。小刘情况逐步稳定后,应该将其主要关注方面从家庭转到学校和学习上来,让小刘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认同感。可以在班级中成立帮扶小组,随时关注小刘动态,结合实际情况,从生活、学业、宿舍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帮助和照顾。建立立体的援助网络,为小刘营造良好且积极向上的交往、沟通和生活环境,使其能够保持与班级同学的正常交往,与外界建立起各种联系渠道,确保小刘有事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让班委和辅导员知晓。
案例启示
我们从事学生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突发状况,只要我们理性思考、沉着应对、合理分析、发散思维,将大事化小,难事做易,就一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四个字:“早”、“借”、“筛”、“思”。
(一)“早”,就是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防微杜渐,更要亡羊补牢。
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看似是意外,其实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时能从学生一句话,一个行为中反映出来。这需要辅导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防范。
(二)“借”,就是学会借力,寻求资源与帮助。
学生突发状况的很多问题,不是辅导员自身能力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借助学校的各方面力量,做到全程化、全方位育人,妥善解决危机。比如该案例中的突发状况,就必须依托与学院、警方、心理机构及时沟通,协商处理。
(三)“筛”,就是做好筛查,防范未然。
全面掌握学生个人信息,了解学生需求和心理,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筛查和处理,以免出现突发状况时处于被动状态。
(四)“思”,就是反思,举一反三。
一方面要对该生进行持续关注,关心其后续的情况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反思我们必须注意日常资料的收集,对学生家庭情况有所掌握。同时需要及时的将工作整理反思,形成预案,从容化解各类状况。另外,对于因突发意外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除了通过奖助学金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争取社会资助、勤工助学的多种方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资助体系,并加强被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
作者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况心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