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学院 >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第二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暨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校赛圆满收官

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5-11 01:50:42

        01青春为笔、外语为墨

  2025年5月7日,一场以青春为笔、外语为墨,书写中国新时代故事的盛会——由人文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系精心主办的第二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大赛暨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作品征集活动校赛,在众人翘首以盼中圆满落下帷幕。这场赛事不仅为莘莘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现外语风采、传播中国文化的绚丽舞台,更成为了校园文化生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全校师生的目光。本届校赛以“新时代·新变化——时潮奔涌,青春不凡”为主题,吸引了全校20余支团队、近100名学生参与,他们怀揣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对外语表达的执着,以青春的视角、创新的思维,深入挖掘新时代的点滴变化,精心筹备每一部参赛作品。

  02讲述中国事,传播中国声

本届校赛紧扣时代脉搏,设置“溯往昔”“观当下”“瞰未来”三大创作板块,旨在通过大学生这一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活动鼓励大学生立足自身独特视角,将对于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思考融入创作实践,通过挖掘现实鲜活素材,把大主题蕴含到小故事中,综合运用多元叙事技巧与视听语言,展现当代青年对岁月峥嵘、韶光焕彩、数智飞跃的感悟与表达。参赛作品涵盖抗战精神传承、非遗技艺活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通过英语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鲜活故事,或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实践,或记录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或从民族英雄的故事来追溯往昔峥嵘岁月。

03架交流之桥,展中国之貌

比赛伊始,外国语言与文化系系主任曾右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辞。她深情回顾了首届大赛取得的丰硕成果,强调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意义。“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专业是我们沟通的底气、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曾老师表示外语是我们沟通世界的桥梁,而中国故事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次大赛为契机,用外语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她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前行的道路,也为整场比赛奠定了激昂奋进的基调。


随后,激动人心的作品展示环节正式拉开帷幕。各参赛团队依次登台,通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向观众们展示了他们眼中新时代的中国。有的作品聚焦科技创新,以流畅的外语旁白和震撼的视觉画面,讲述了中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担当;有的作品则将镜头对准了抗战遗迹,用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叙事,追溯了重庆过往的抗战经历,八十载岁月,历史匆匆过,重庆红岩精神却更加闪光;有的作品聚焦英雄人物,在走访抗战老兵、挖掘历史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内涵;还有的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外语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诗词、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04精彩之比赛,圆满之落幕

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用外语讲述的故事,既有对时代巨变的深刻洞察,又有对青春梦想的执着追求。在展示过程中,同学们自信满满、神采飞扬,他们用生动的表演、精彩的讲解,将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评委们的高度认可。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评委们从作品的创意构思、翻译质量、文化内涵、视频制作、现场展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胡开原、李直真、郑瑶、张玉琴、黄维和陈晶晶6名团队获得奖项。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制作和深刻的内涵脱颖而出,成为了本次大赛的亮点。

       大赛圆满落幕

比赛接近尾声,人文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系石兴平老师走上讲台,对本次比赛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她首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对各参赛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每一帧画面都是青年对时代的回应,每一句解说都是文化自信的注脚。同学们用外语讲述的中国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充满了信心。”石老师殷切希望在场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热情与创造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外语讲好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青年的声音。她的话语充满了鼓励与期望,为本次大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分享—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

邮编:402167

电话:023-49481068

招生办公室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三教102

招生热线:023-65112864/3/1
     023-61133880/1/2/3/5/6/7/9

移动座机:15111812616 18883212616

  • 学校微博

  • 学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