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学院 > 人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模式与发展”主题讲座圆满结束

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24-12-13 21:15:53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加深广大师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尊重,传承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12月11日下午,由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主办,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共同承办的“请进来”名家讲堂活动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模式与发展”主题讲座在永川校区求是堂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特邀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向轼。

                                                        

      本次讲座开始前,中国语言与文化教研室副主任曾静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到场的嘉宾,主要有城乡规划系主任朱贵详及该系部分教师,中国语言与文化系教授李东平及该系部分教师以及建筑土木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学生。

                                                        

      接着,她详细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特邀主讲人向轼: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市级学科团队“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重庆市哲学规划博士项目1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重庆市艺科规划重点项目1项,参与研究多项国家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发表学术专著2部,学术论文近30篇。

                                                        

      向老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讲述。讲座内容丰富多样,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她先向大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及世界遗产的提出,与世界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以物质为核心载体,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被各地人民世代相传的、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文化实践、表现形式和知识技能。随后通过详细的案例说明让大家了解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性质、领域和保护方法上的区别。讲述中特别结合了西南地区文化特色及重庆本土非物质文化特色,如花灯、龙舞、石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老师强调了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这个领域有更多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希望在座的各位也能为非遗创造性转变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接下来的互动提问环节,在场同学积极举手提问,向老师就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就消失的传统文化与非遗的关系,围绕国内外非遗文化社会保护方法、非遗文化未来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耐心解答,讲座现场氛围积极,参会者对向老师的精彩分享与解答表示感谢。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能够加深广大师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师生对于相关领域研究的探索精神,加强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也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分享—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

邮编:402167

电话:023-49481068

招生办公室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三教102

招生热线:023-65112864/3/1
     023-61133880/1/2/3/5/6/7/9

移动座机:15111812616 18883212616

  • 学校微博

  • 学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