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6月20日到7月1日,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教师张志伟、侯娇、夏海鸥、马新带领17级风景园林全体同学开始园林工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三的教学实习。6月22日来到了位于六朝古都的南京,它经历过辉煌的时光,也有伤痛的岁月。今天主要考察地点是——中山陵园风景区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中山陵在建造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传统陵墓中常有的建筑形式,而封建帝王陵墓中常出现的等级威严的石人(文武大臣)、石兽等“糟粕”,则予以摒弃。
中山陵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先进理念,比如钢筋水泥的运用就是一例,在传统建筑中,采用的黏合材料只有黄土、米浆等。最后,中山陵将一个个孤立的建筑用宽大的石阶、平台、大片绿地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宏,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现代陵墓,这座民国时期由中国建筑师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建筑群,也成为民国建筑的经典之作。
绿意盎然的苍松,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走过392级的石阶,同学们来到了处在山顶最高峰的祭堂,抬眼望去,一座写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先生于此”的石碑伫立在前,瞬间,一份崇敬的心情涌入每个人的心头。牌坊中央挂着的是中山先生题写的“博爱”二字,体现了他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博爱胸怀。回顾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革命,因为他的无私,才让国人不再被压迫,今天的我们才能人人有书读,人人有梦想可谈。
张志伟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花坛在景观中的多种作用,可以利用花坛组成各种图案、徽章陪衬能够起到标志、纪念的作用。张老师也告诫同学们,要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学习革命先驱们的崇高品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上午中山陵参观学习,不但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增强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下午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学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件件陈列的旧物,一系列播放的影片都是历史的记载,让同学们再次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日军的暴行,悲惨拿裰冢牧槲薏皇艿讲褡遄宰鹦奈薏皇艿酱蚧鳎槲薏挥腿欢W叩窖凇 ÷窈」浅渎蛊耐蛉丝樱歉形虻接瞿淹奈奚奁羁套芬淠切┰驶畹纳<湍罟堇镎钩龅闹谢褡宓目拐绞泛凸视讶说陌镏且凰空穹芎桶参浚钌罡惺艿矫褡逡郧坎幌ⅲ沤岱芏罚餐挚雇饫辞致裕拍苁迪止腋磺浚嗣癫拍馨簿永忠怠�
馆内四处回响着悲凉的音乐声,让人的心情愈发凝重。巨大的墙面用不同国家的字体书写着触目惊心的300000和平大钟。通过正门宽阔的小广场,是兀然伫立的残缺的纪念碑,挣扎扭曲的一颗青铜头颅和一条胳膊半陷在鹅卵石中,300000的数字,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凡是到过纪念馆的人应该都会对那些采集的幸存者的脚印记忆犹新,它们代表的是苦难,昭示的是坚定。
走进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隔着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累累白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看得见上面刺刀留下的痕迹,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洞。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只留下惨白的骸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使同学们的思想受到了洗礼,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铭记这段历史,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和平世界而不懈的努力。
今天的行程同学们体会了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沉重悲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要加倍珍惜现在和平的生活,时刻用先烈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提高思想觉悟,坚定政治信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思政教育,让年轻人有“芯”也有“心”,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王轲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