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科资讯 > 校园动态

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素描》转型试点课程以教学内容和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资讯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23 08:14:30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承接专业方向课程的敲门砖。本次课程转型试点的重心在于课程能力培养导向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重在承接学生在高中阶段美术高考中所培养建立的造型写实能力,在此次转型试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基础设计能力。
      在课程开展之初,课题组对课程定位、能力目标、课程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课程开展方式做了深入的讨论和详细的规划。确定以教学内容的转变和教学方式转变作为突破口,促进以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现阶段课程试点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教学效果初步显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现就课程试点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做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转变激发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静物作为教学所倚重的教学工具,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手段。在转型试点过程中,课程组重新定位了静物素描教学的内容和意义,将静物素描作为教学的中间过渡阶段,并且不再摆放实物,代之以给定的静物图片,将静物作为形态提取的对象而非描绘对象,训练学生的形态提取能力,为形态表现应用于设计表达服务。
      1.传统素描教学教学形式及能力培养图:

图片1

      2. 转型试点素描教学形式及能力培养图:

图片2

      二、形态解构分析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自然物和人造物形态结构分析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解构对象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对象中发现创意元素,并做主观提取,应用于新画面的营造,达到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图片3

         《泥猴桃-形态解构表现》  

图片4

 《蜻蜓-形态解构表现》

      三、创意素描训练提升创新能力:
      设置创意素描训练环节,通过形态性质转化、想象、联想、共形、嫁接、借代、转化等创意方式的讲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意表达的形式和方法,并让在课堂中进行创意素描绘画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片5

     《想象、联想法创意训练》 

图片6              

《嫁接、共形法创意训练》

      四、互动教学形式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学生消化吸收并进行绘画实践的方式,转变为教师设置教学环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学生实践转变的互动教学形式。
      设置学生作品自我评价和交互评价环节,教师总结评价,并针对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提出的问题及关注点进行讲解,对未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课堂的深度和维度,很好的解决的学生参与课堂和激发学习热情的问题。

图片7

                        自评                                

图片8

互评

图片9

             集中展示公开课堂                       

图片10

 教师集中讲评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转型教学试点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和同学反馈的问题主要为:
      1.      在教学内容转变和学生思维转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接受困难,特别是部分写实能力强的学生容易陷入造型的刻画二忽略了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2.      课时压缩后的教学环节设置时间较为紧张,教学内容的横向展开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部分教学环节的实践训练环节受到一定影响;
      3.      互动环节的科学化设置和部分同学的灌输性学习思维模式有一定冲突,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自我表达能力存在欠缺。
      截止目前,各转型试点的教学环节进展较为顺利,学生的接受度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激发,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对课程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增设了自习教室,便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作业进行更为深入的刻画和表现。
      在课程结束后,课题组将认真总结、提炼,并将试点经验在教研室范围内进行交流,将好的经验进行分享,提升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创新能力教学效果。(  邵文杰 文/图      张洪溢/编辑)

—分享—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

邮编:402167

电话:023-49481068

招生办公室地址:重庆市永川区光彩大道368号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三教102

招生热线:023-65112864/3/1
     023-61133880/1/2/3/5/6/7/9

移动座机:15111812616 18883212616

  • 学校微博

  • 学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