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6 月12 日,西南四校建筑大类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成果汇报暨学术研讨沙龙在十八梯风貌馆会议厅如期举行,此次研学活动由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交通大学以及重庆城市科技的四个学校的 60 余名师生代表组成。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本硕直通班的13 名学生代表全程参与到了此次学术沙龙研讨活动,共同探讨传承与接替,研学城市空间形态的创建性与可行性,解读空间改造可能性,做非遗的传承者,做城市空间改造的践行者,做时间与空间的魔术师。
明清时期,重庆作为入川门户,陆路水路两栖交通便捷,往来交通多在此停留中转,因此当时下半城至朝天门一带是繁华之地。此时十八梯至上半城一带相对偏僻,对重庆人来说, 十八梯是重庆城市的记忆,色彩斑斓、生动而真实,是老重庆的文化坐标及生活坐标。
此次四校联合毕业设计以十八梯为设计区块,地形复杂且文化元 素提取要求较高,需要和周边区域有交互与连接,交通的处理,地上地下的细部处理上都要求更多的精度表达。在此次联合毕业设计中,各校都以大建筑专业的划分来进行汇报,分别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为汇报方向,通过此次汇报,各校加强了横向交流与比较,打开了设计思路与维度,此次的改造方案探索中,各校的方案都给出了很多构思巧妙的方案, 对十八梯原有建筑的竹编墙,白灰墙, 条石墙等做到了有效保护和还原,还原巴渝文化,体现水文化和码头文化,打造步行系统体验老重庆味道,通过对城市需求和人流问题以及文化符号的分析,提出用设计解决城市布局的解决办法。
本硕直通班的学生代表们,通过对方案的聆听,与各校专家的交流, 以及对十八梯实地的观摩与考察,此次研讨会中,请到了四校与之相关的专家与老师,深度解读空间改造,对同学们城市空间改造给出的奇思妙想加以点评。
在川美团队的《众妙之域》的方案汇报中,设计团队带给大家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为主的区块分析与设计思路,打造未来社区理念, 意在调和矛盾+大众参与之城的打造,实现众妙之域的体验。设计中体现了本土与外来元素的对话,体现了设计主张与来源,在展陈设计中更是体现了交互的体验方式,增加了作品的开放性与体验性。
在陈纲老师的点评中,提出了在重庆本土文化中,为什么要传承的问题,如何解决从生存到生活再到精神领域需求的不断提升,徐千 里教授提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有效的文化记号,作品中没 有简单的模仿传统,都是很好的尝试。
城科团队带来的《巴人汲水之旅》汇报中,从丰富的策略定位,让路场景和童趣山城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从重庆本土的“丁丁猫” “黄桷树”等视角切入,做了交流空间,步道系统以及城市空间的整体分析。
周建华教授点评中提到,单从方案中看,整体规划方案的成果与主题的呼应中,文化符号较多,进一步梳理会更加明确,汪峰教授点评中说到,设计中既有浪漫气息,又有在地性的有效探索,在艺术上 的生活场景的提取与再现,有效利用了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的元素,在可达性的平衡中有待提高。
此次研学活动中,徐千里教授、黄耘教授与赵志教授作了总结讲 话,高度评价了此次盛会的交流成果与水平,肯定了来自四校的汇报 代表团队的付出,也很中肯的给出了年轻设计者们一些建议与要求,最后讲到只有把建筑放在城市中,关注到城市中的人,才能给建筑设计注入活力与生机。
本硕直通班的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得到了一次丰富的视听盛宴,在此次的研学活动中,集结了西南地区大建筑专业的教学和企业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众多专家学者,活动中给同学们打开了设计领域的新的思路。此次沙龙研讨活动,对同学们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遇。(胡天心/图 传媒中心 许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