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代码:12616
温哥华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低陆平原地区一沿岸城市。2011年人口普查,温哥华市内有60万人口,而大温哥华人口则达到230万,是加拿大第三大都会,加拿大西部第一大城市。温哥华南部是美国西北部第一大城市西雅图。
温哥华电影制片发达,是北美洲继洛杉矶、纽约过后的第三大制片中心,素有北方好莱坞之称。
温哥华近年经常在各项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调查中名列前茅。温哥华亦曾于2010年与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联手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
温哥华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端的低陆平原(Lower Mainland)上的沿岸城市,是大温哥华区域局的一个下辖城市。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温哥华市共有603,502人。
温哥华市气候温和湿润、环境宜人,东北部有纵贯北美大陆的落基山脉作屏障,终年气候温和、湿润,环境宜人,温哥华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
温哥华是BC省和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仅次于多伦多、蒙特利尔的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也是加拿大西海岸最大的工商、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温哥华公立图书馆藏书丰富,并设有20个分馆,是加拿大最大图书馆之一。温哥华港现时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货物总吨数计是北美的第四大港口。此外,温哥华的自然环境深受游客欢迎,令旅游业成为市内继林木业后第二大经济支柱。温哥华也是北美继洛杉矶和纽约后第三大制片中心,更有“北方好莱坞”(Hollywood North)之称。
温哥华与其他BC省的市区不同,是由一条特别的省例《温哥华法章》(Vancouver Charter)所辖。这例于1953年通过,取替了《温哥华管辖法, 1921》(Vancouver Incorporation Act),赋予市政府更大及更多的权力,有别于其他由BC省《市镇法》(Municipalities Act)给予的权力。
温哥华由一个10人组成的市议会、一个9人组成的学校局和一个7人组成的公园局管辖,任期3年。温哥⑽慈绫泵榔渌鞘邪慊殖墒醒∏╳ard),市议员也因此由全体温哥华市民直选选出。
标准时区:-8 时区 UTC/GMT -8 个小时
夏时制时区:+1 个小时当地时区相当于:-7 时区 UTC/GMT -7 个小时
夏时制开始时间:2011-3-13 2:00:00
夏时制结束时间:2011-11-6 2:00:00
经纬度:纬度:北纬49°13’ 经度:西经123°06’
电话区号:国家区号:+1(+001)(加拿大)地区区号:604/778/236(2013年启用)
温哥华于2010年2月12日——28日举办了第二十一届冬季奥运会。
【地理条件】
温哥华地理位置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沿海的布勒内湾和菲莎河口的三角洲之间,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温哥华背靠海岸山脉,面向乔治亚海峡。虽然纬度较高,但因有暖流经过,所以冬季一般不常降雪,港口不结冰。
温哥华市的城区坐落布勒内湾和福溪之间的半岛,并包括市中心、西端区和史丹利公园。福溪以南和以东的地区则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温西和温东。此外,市政府亦将市内范围划分成23个社区。
温市隶属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辖下的大温哥华区域局;区域局辖下除温市外另设20个市镇,包括列治文(Richmond)、本那比市(Burnaby)、素里市(Surrey)等。温市西邻大学保留地,北面隔着布勒内湾与西温区、北温区和北温市相望,东临本那比,南面隔着菲沙河北支流与列治文为邻。
温哥华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市内草地常绿、繁花似锦,属温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一般在摄氏20度左右,冬季气温在摄氏0度以上。11月份温哥华的气温在一般保持在3℃-9℃之间,温润而舒适。冬季很少下雪,但雨水充沛,为温哥华带来“加拿大雨都”之称。
温哥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覆盖冰川的山脚下是众岛点缀的海湾,绿树成荫,风景如画,是一个富裕的绿色住宅城市,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冬季滑雪,全年都可进行园艺。温哥华教育十分发达,世界排名前30的名校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该市。温哥华市约有50万华人,华人社区也是北美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
温哥华全年气候都很温和,全年适合旅游。
春季 在这个沿岸城市,春天的气息来得很早。二月或三月,便可以看到番红花及黄水仙花的花苗处处盛放。旅客应带备轻便衣物及一两件毛衣以防万一。
夏季 温哥华的夏季气候和暖舒适,六月至八月的日间温度一般在摄氏20度 (华氏70度) 左右。晚间会较凉,尤其是山区附近的地方,旅客适宜多带一件轻便的外套或毛衣。
秋季 沿岸地区秋季气候温和,夏令天气往往会延续至十月份。进入十一月,早上的空气转凉,亦会开始落叶。若在此时来温哥华,请带保暖及防水的衣服。同时,您可以预期观赏秋风落叶的美景!
冬季 温哥华冬季天气潮湿,但气候仍然温和。白雪覆盖的景象并不多见,当然山上的滑雪场除外。由十一月至二月,温度平均为摄氏0度至 5度 (约华氏 45度)。您需要带一些保暖的衣服、雨衣及雨伞。防水的鞋子也很有帮助。
【历史沿革】
近代历史
温哥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19世纪初时它还是一片荒野,只有一些土著过著原始的渔猎生活。19世纪随著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新的矿产资源的发现,加拿大的经济开始崛起。1792年,英国人乔治·温哥华海军上校的探险船为找寻西北通路航海到巴拉德湾一带。1862年起欧洲移民在海湾沿岸定居,建立了名为格兰维尔的锯木厂小镇。
1867年时,绰号“ Gassy”的杰克·丹顿(Jack Deighton)来到此地,他在盖士镇的华特尔街(WaterStreet),即现址的盖士镇,盖了一个木造的沙龙酒吧( Saloons)供四面八方来的拓荒者憩息,这就是温哥华第一家饭店的起源。在城市西迁後盖士镇的经济便开始走下坡。1971年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将盖士镇划为文化保留区,古老建筑物因而得以保存。
如今,盖士镇已成为独特的观光区,维多利亚式的建筑、铺著圆石的街道、露天咖啡座,以及古董店、精品店和餐厅,使盖士镇成为逛街、购物及用餐的好地方。在盖士镇有难得一见举世仅有的蒸气钟(Steam Clock),每15分钟喷出蒸气一次。Cordova Street上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店,同时也可欣赏到加拿大原住民文化,这儿收藏了一些很不错的艺术作品。
温哥华在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车后正式设市,并公推杰克·丹顿(又译为贾大顿)为第一任市长。杰克·丹顿与他的幕僚决定为纪念第一位到达此地的探险者,将此城市命名为温哥华。而盖士镇(Gastown)则是为了纪念杰克·丹顿的贡献而命名的。有趣的是在Maple Tree Square 的中央可以见到杰克·丹顿的雕像矗立在一只啤酒桶上。
1886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达后,正式设市,人们为了纪念第一位到达此地的探险者,故将该市以温哥华来命名。港口和城市逐渐兴起,成为“通向东方的大门”。1890~1910年间,人口由1.3万增至10万。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有了通向欧洲和巴西的航运捷径,促进了港市的繁荣。
原住民族
据考古学界的发现,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于温哥华一带出没,并于现史丹利公园、福溪、基斯兰奴、格雷岬和菲沙河口等地设有村落。欧洲人探索
西班牙海军长官纳尔维斯于1791年航行至现西格雷岬和布勒内湾,是首位探索该带水域的欧洲人;然而,亦有说英国的德雷克早于1579年已航行至此。1792年英国航海家乔治·温哥华航行至此并展开勘测。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员西门·菲沙和他的船队于1808年沿菲沙河抵达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带,是记录中第一批登陆现温哥华市的欧洲人。
早期发展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传出后,超过25,000名淘金人士抵达低陆平原补给并准备前往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陆,却没有进入现温哥华市的范围。现市界以内首个欧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于现马宝区一带出现。布勒内湾对岸的穆迪围(今北温哥华市)于1863年出现一个锯木工场,标志着温哥华一带伐木业的开始。后来现布洛顿角一带出现了另一个锯木场,但因该带急湍的水流不利运作而于1867年迁至现歌雅街的尽头,改称喜士定木厂,并成为日后温哥华发展的核心地点。杰克·戴顿于1867年在喜士定木厂附近建立一间酒吧,现称煤气镇的聚落亦围绕着酒吧逐渐成型。
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政府于1870年在煤气镇进行勘查并划出一个名为“格兰维尔”(Granville)的镇址;名称来自时任英国殖民地大臣固兰湖伯爵。凭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优势,格兰维尔镇址从多个地点(如满地宝、新威斯特敏斯特和维多利亚)中脱颖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PR)选为其铁路总站所在。温哥华于1886年4月6日正式设市,名称来自乔治·温哥华,当时的南界仅及现16街(16th Ave)。(16街以南的地带于1892年设为南温哥华自治区。)同年6月13日发生温哥华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毁。温哥华消防局其后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开。温哥华于1881年约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万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万人。
随着CPR开通至温哥华,有份兴建铁路的华工亦顿时失业。被遣散的华工滞留温市讨生活,并形成华人聚落。到1887年华埠人口约有90人,“China Town”一词更出现于本地主流报章中。由于温哥华位处菲沙河河口,河水盐度自然较菲沙河上游为高,早期华人亦因此将此处称为“咸水埠”。其后开始出现“Vancouver”的音译,但初期没有统一音译,“湾高花”和“温哥巴”等皆为人所用。到了清末民初,音译逐渐统一为“云高华”或“云哥华”,并衍生出“云埠”和“云城”的简称。
温哥华市于1929年1月1日与南温哥华自治区和灰角自治区合并,市界线维持至今。合并后温市人口达228,193人。
温哥华城市近况
为庆祝建市百周年,温哥华于1986年举办世界博览会,随之而来的地标建筑和基础建设(如加拿大广场和架空列车)为温市带来一番新景象。世博过后福溪会址和耶鲁镇一带更是脱胎换骨,从荒废工业用地转型成高密度住宅区。
温哥华再于2010年连同威士拿等城镇举办冬季奥运会和冬季残奥会,成为历届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之中的首个沿岸城市、冬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以及都会区人口最多的城市。
【经济文化】
温哥华位处太平洋沿岸,而且是横贯全国的公路和铁路的西端终点,令本市成为国内工业重镇之一。温哥华港每年与全球90个国家的贸易额高达430亿加元。温哥华地区亦是多家林木业和采矿业公司的总部所在,而其软件开发、生物科技和电影业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当蓬勃。
温哥华虽深受各界欢迎,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代价。温哥华的房屋价格为全国之最,在2013年的全球排名中也位居第2位。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部农、林、矿产品的主要集散中心。天然良港,冬季不 冻,外港英吉利湾开阔,内港巴拉德湾口窄内宽,由西向东延伸32公里,港区面积130平方公里,水深12米以上,可供远洋巨轮出入。港口设备完善,专用的谷物码头和集装箱、散装货码头沿岸排列,长达10余公里,并建有巨大的谷物仓库。
全国出口谷物的40%以上在此外运。1982年港口吞吐量5165万吨,居加拿大首位;主要出口谷物、木材、纸浆、鱼品、面粉等,进口咖啡、可可、糖、茶、钢铁、水泥等。有定期航线通往亚洲、大洋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与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纳奈莫之间有定时汽车轮渡往返。陆路交通便利,有多条铁路和公路通往全国各地,并与美国西雅图等城市直接联系。建于菲沙河北侧支流河口岛屿上的国际机场,为加拿大重要航空中心之一。
温哥华也是加拿大西部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木材加工业历史悠久,是首要工业部门;其他传统部门有水产加工、罐头食品、造纸、纺织、印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了炼油、石化、炼铝、造船、飞机制造等部门,工业趋于多样化。城市动力来自附近水力发电站和经由埃德蒙顿—温哥华管道运来的石油、天然气。
工厂企业主要集中在巴拉德湾沿岸和福尔斯河沿岸一带。南北两大工业区之间为商业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集中了全市主要行政机构、大银行、保险公司、现代化旅馆和零售批发商店。住宅区分布在工业区外围,东至本拿比,南至里士满,向北扩及西、北温哥华。华人聚居,唐人街规模仅次于美国旧金山。著名的狮门桥和另一座大桥跨越巴拉德湾,与北温哥华相连。弗雷泽三角洲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裕的蔬菜、水果、牛奶等。城市依山傍海,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拥有滑雪、狩猎、垂钓、航海等各种旅游设施。建于闹市区以西一个小半岛上的斯坦利公园,以户外休息胜地著称。一年一度的加拿大国际博览会、温哥华艺术节等,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市内有1908年创建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温哥华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媒体中心,多数的全国性媒体都在这里设有办公室。温哥华的两份主要英文报章-《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 Sun,以大报形式发行)和《温哥华省报》(The Province,以小报形式发行)-皆由加西环球集团旗下的太平洋报业集团发行。总部设于多伦多的全国性报章《环球邮报》亦增设了大温版,以求增加在大温地区的销量。市内也有数份免费报章,包括《24小时》和《都市日报》。加拿大国营频道、CTV电视网、环球电视和Citytv都在温哥华设有分台。
温哥华的种族多样化,亦造就市内多元文化媒体的蓬勃。明报、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均有发行加西版,而多元文化电视台的卑诗省分台(OMNI British Columbia)亦有制作粤语、国语、旁遮普语、葡萄牙语和他加洛语的新闻报道。此外,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两个有线频道(以粤语为主的新时代电视和以国语为主的城市电视)均可在大温地区内接收。
另外,温市共有三个电台频道服务华裔社群,分别是加拿大中文电台旗下的AM1470和FM96.1,以及汇声广播公司旗下的AM1320华侨之声。最近几年,温哥华的华人网络媒体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为大温哥华地区及加西华人带去更多的便利,其中温哥华华人门户网站温哥华家园网(vannow)深受华人学生和民众欢迎,人在温哥华网(vanpeople)的论坛也成为温哥华最火爆的华人论坛,温哥华天空网(vansky)的分类信息的实用性也广受好评。
大温哥华地区有近40万华人,其华人社区也是北美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温哥华是众多的亚裔人聚居之地。温哥华是一个把现代都市文明与自然美景和谐汇聚一身的美丽都市,令无数曾经去过的人如痴如醉。这里拥有很多大型的公园,现代化的建筑,迷人的湖边小路,以及保存完美的传统建筑。
温哥华居民中有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论是何种族,在当地不会有人觉得你是外国人,因此观光客对温哥华的第一印象多半是“亲切”。